实务中,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是用人单位应尽的法定义务,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出现资金困难,无法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。那么公司经营困难,可以延期发工资吗?可以延期多久?有什么风险?
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!
【事件回放】
某公司是一家经营规模范围较小的公司,仅有4位工作人员。最近,因多笔货款未回笼,公司资金周转受到影响,连续2个月无法按时发放员工工资。因公司规模较小,公司经理认为员工都知道不发工资的原因,所以也没有将连续2个月未发工资的理由,正式书面通知员工。此时,员工王某见公司状况不佳,便提出辞职,但辞职书未写明辞职事由。
辞职之后,王某提起劳动仲裁,要求公司支付未能及时发放工资而导致王某辞职的经济补偿金。
【仲裁裁决】
仲裁中,王某提供了工资卡账单,证明公司连续2个月未发放工资。该公司称不支付工资是因为公司货款未回笼,资金周转受到影响,员工们对此都十分清楚。但王某称自己并不知道公司情况,公司也不能拿出证据证明。最后,劳动仲裁支持了王某的仲裁请求。
【温馨提示】
用人单位确因生产经营困难、资金周转受到影响,在征得本单位工会同意后,可暂时延期支付劳动者工资,延期时间的最长限制可由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根据各地情况确定。
1、企业确因经营困难无法按期足额支付员工工资的,企业管理者应当及时向员工说明情况,争取与员工沟通取得谅解,避免一拖再拖,最终失信于员工。
2、企业确因经营困难无法按期足额支付员工工资的,应当按照法律要求履行告知和协商程序,并保留相关证据,方可延期在不超过30日内支付。如果延期30日内仍无法支付的,则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到如本案例所述的法律后果,这时企业再通过召开全体员工会议或与工会协商同意,已经不能具有合法延时支付工资的法律效力了。
企业可以与员工协商签署延期支付工资协议,双方确认工资拖欠金额,约定分期支付的时间和金额等事项。这样如果企业能够按照协议约定履行,员工一般不会提起司法诉讼,即使提起司法诉讼一般也会被司法机关认可,不会被认定为违法拖欠工资。
《劳动合同法》规定,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,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,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。小编提醒各企业,公司经营困难想要延迟发放工资,一定要经过劳动者同意,谨慎处理。
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,不过小编会的可不止这些哦!关注微信公众号【指尖HR】,获取更多企业日常人力资源管理资讯!
往期回顾
|